剧情推进到这里,影院里不少人影评人都低声议论起来,述说着自己的感受。
而这些议论中,以嘘声和惋惜居多。
很多人都认为,唐泽导演电影的时间终究太少,应该多做历练。
前面的三十分钟确实太差劲了,完全不值得韩叁坪如此看重。
网大还行,一拍院线电影,唐泽的水平就完全暴露了。
结果没等他们把结论定性。
当丧尸剧情结束,一段全新的场景展开,所有影评人都闭嘴了,且恨不得扇自己几耳光。
判断下得太早,简直与顺风倒的媒体人没什么区别。
早知道,应该等电影结束再议论的。
他们回想起了,当时第一次看《这个男人来自地求》时的感官。
一开始也是颇感无趣,看完后则觉得意犹未尽,大受震撼。
直呼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拍?
为什么唐泽总能在电影结构上想到新花招?
他们算是明白了,以后唐泽的电影没看完前,千万别有任何想法。
搞不好就是唐泽在用新的结构,诠释新的讲故事方法。
不能再梅开三度了,丢不起这人。
等到电影终于明朗起来,包括李永康等影评人在内。
都犹如坐过山车般,被电影结构的转折弄得险些心肌梗塞。
这部电影,原来是戏中戏中戏?
三层嵌套的模式,以前的电影从来没有。
唐泽又在结构上创新了一次啊!
即便这部电影从展现喜剧的方式上,和《大人别出声》比较相似。
都是把完成某种目标的过程变得胡闹,把完成目标产生的意外点缀成体现人物的艰辛。
然而,《大人别出声》根本算不上戏中戏中戏。
尼古拉斯当先止不住的赞叹:“哦,天啦,太厉害了,引入了直播这种模式,电影完全变得不一样了。”
“比戏中戏从荒诞性上,强了十倍不止。”
李永康也笑了:“从此刻起,这部电影就值得我花费100分钟时间了。也完全值得一张电影票!”
类似这种套娃式的结构,为什么总能让人惊叹呢?
不仅在于一波三折,满足了观众对戏剧性的期许,满足了不间断的惊奇情绪收割。
还在于,一种新型的模式,往往与时代变化发展是分不开的。
比如21世纪以前,直播就与每个人都结合在了一起,例如电视。
但这个词汇当时并不流行,也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如果有人能把这种与人们息息相关,却被忽视的东西通过艺术题材展现出来,总能给人现实被艺术重现的惊喜。
电影剧情继续有条不紊持续着。
场间不少人,显然都被戏中戏中戏的模式勾引了兴趣,开始津津有味观看,一个镜头也被不想放过。
接着逐渐生活化的镜头,越发贴近自然状态的演员表演。
也让人们知道。
唐泽的运镜原来能如此平稳,没有一丝剥离感。
十分写实!
而演员们的演技,也过渡得格外顺畅,不再那般蹩脚了。
比较起来,前期那种特意的烂演技,倒显得可爱不少。
然后就是展示电影的拍摄过程。
期间不时有人笑出声,前期很多疑惑也在笑声中解开。
恐怖变喜剧,严肃变轻松。
故事的荒诞精彩,就这么自然而然展现出来了。
随之而感受到的,就是某种难以描绘的感动。
原来,只要看到了努力的人做努力的事。
哪怕对方看起来十分可笑,也真的有种难以言喻的触动!
而像韩叁坪、王家二兄弟这些人。
虽然已经看过一遍,但看第二遍又有不同的感受。
他们观察着周围人那种开怀的笑,欣慰的笑,还有想要落泪的笑。
隐隐觉得,唐泽要成功了。
喜剧片,不论以前,还是以后。
一直都是华国电影市场的第一序列,属于经常冲榜的王炸。
而能让人笑着笑着哭起来的喜剧片,无疑是核武器级别。
王忠钧忍不住叹息一声,还是小看了唐泽。
唐泽是新人导演没错,但也是有了名望的新人导演。
这样的导演,拍了部顺应市场的片子。
哪管他成本高低,先高估一番再说。
王忠钧现在就觉得,这部电影至少五六千万票房往上了,不比冯晓钢的《手机》差。
最后,电影来到结尾的镜头。
当在场所有人,看到那剧组人员堆叠罗汉完成俯拍的场景时,已然有人泣不成声。
能坐在这里的人,谁不是曾经有过疯狂努力的时候?
而电影这最后美到无法言说的画面,把他们那份努力,用另一种形式无声展现了出来。
这是对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人,完美写意的歌颂。
随着电影片尾曲响起,所有人忍不住站起来大声鼓掌:“好!今年最棒的喜剧片!”
“啪啪啪!”
“这是一部让人难忘的电影,一部精彩感动的电影!”
那些挑剔的影评人、媒体,即便对前面的情节没什么兴趣,也不得不为结尾的画面点一个赞,并写下自己最后的评论。
“新颖的结构,意想不到的创意。这部电影绝对娱乐性十足,能让你感动的同时笑出声来,如果你相信等待能创造美好,那请一直坐到最后。”
“《摄影机不要停!》无疑是近年来最具原创性的电影之一,如果你对它了解得越少越好,那样你就能体会坐过山车一样的心情,反转堪比悬疑片。”
“这部电影假装业余,但它实际上在剧情编排、节奏展示上都称得上大师之作。对此,我希望那些仍然认为唐泽导演能力一般的人闭嘴!”,
“如果要我评价,我只想说,《摄影机不要停!》很有趣,引人入胜,令人惊讶,充满活力,鼓舞人心,使人愉快。一个字,赞!”
“看《摄影机不要停!》坚持不懈是关键,如果缺乏耐心,那就暂时把它当恐怖片吧!如果能容忍恐怖、喜剧同时出现,那绝对是双份快乐!”
毫无疑问,唐泽用电影折服了大多数人。
最后的评价中,好评居多,占据9成以上。
那些评价一般的,也只是觉得有些欣赏不来这种新结构。
此时,李永康再次为他的观影感受写了个标题。
《最后的叠罗汉!》
并对尼古拉斯说:“你要打打多少分?”
尼古拉斯道:“虽然很喜欢,但客观来评,9分吧,最后一个画面值3分。你呢?”
“10分!虽然实质上的电影类型革新没多少,但唐泽这种求变的追求,永远值得我支持他!”
在一片恭维声中,唐泽站起来接受了大家的赞扬,发言致谢。
然后他听见韩叁坪笑着问了一句:“这片尾曲很应景,观影会时没有吧?叫什么名字?”
唐泽笑道:“《追梦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