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四合院之红尘游历 > 第17章 南锣鼓巷98号

  江小树又离开村里,中午就回到了城里,下午,由于有厂里的证明和村里的证明,办事没出麻烦,姐弟二先到房管局过户了房子,再到街道办办理了落户,姐弟落户在一个户口本上。

  晚饭后,江小娟回了娄家别墅,江小树住进了招待所,招待所费用一天2角,四人一间,由于快过年了,没客人,江小树独享一间。

  第二天,二人到了自己的新家,南锣鼓巷98号。

  这是个大型四合院,原来应该是个五进的院子,但现在第一进毁于战火已经没了,现在的前院其实是第二进院子,中院是第三进,后院是第四进。后面的第五进是后罩房被隔开成为单独的存在。旁边的西跨院已经倒了,直接封死了。

  今天是星期天,所以四合院内颇为热闹。进了四合院,迎面碰上一个清瘦的中年人,戴了副眼镜,在这个年代,戴眼镜的人很少,颇有一副文人的气息。

  “你们找谁啊?”中年人问道。

  “我们不找谁,我们是这儿的新住户,刚搬过来的。”

  “你是?”

  “哦,我是院子里的三大爷,我叫闫富贵,是个老师。”

  “你们是哪间房子?我带你们去。”

  “谢谢三大爷,我们是中院的正房和耳房。应该从这儿进吧。”江小树一边说一边指向一边的游廊。四合院的布局大都差不多。

  “是的,是从这儿进。”闫富贵带着姐弟二进入中院。

  中院正房有三间,江小树的家是靠西面的二间正房,和旁边的西耳房。西耳房因为没有游廊,所以比东耳房大,一般以前是作为主家的书房存在。这时从旁边正房出来一个看起来三十来岁的年轻人,大大咧咧说到:“你们是谁啊?”

  “他们是新来的住户,就住你隔壁。”闫富贵在一旁解释到。

  “哟,新邻居啊,我叫何雨柱,轧钢厂食堂的,我和妹妹住这边,以后在这有事可以找我,没我摆不平的。”何雨柱从小生活在这儿,经过多年切磋,在这一带还小有名气,号称四合院战神。

  “柱子哥,那谢谢啦!”从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对方是一个比较热情,乐于助人的。

  江小树用手里的钥匙依次打开了三个门,房间里空空荡荡,什么东西都没有。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房子估计得好好收拾一番,不知道自己在这儿要住多久,江小树打算装修一下,特别是需要盘炕。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性格豪爽的北方人就是从简陋的土炕上世代繁衍成长起来。所谓火炕,就是在屋里用土石搭建起来用于睡觉起居的地方。

  不要小看火炕,搭建火炕其实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工程。火炕一般和厨房的锅灶连在一起,火炕为了过烟发热,都砌有烟道,而出烟的烟囱都在距离锅灶的远端。从锅灶到烟囱直线距离一般都是3--4米,并且烟道在炕里面都是回环的。特别是烟囱的下方,还要设计一个风洞,其目的是为了增加空气上升的抽力。火炕中烟道回环的形式以及风洞的深浅是外屋地的锅灶是不是好用,以及火炕是不是“满炕热”的关键。火炕的长度越长,越难砌。

  所以别看火炕表面简单,但是砌的好的人还确实不多。北方人做饭做菜都是用的锅灶,而锅灶烧火用的最多的就是劈柴和蒿草。烧火的时候,烟气和热量在烟囱的抽拔作用下,沿着炕里面的烟道回环着被烟囱抽走,于是整个火炕就逐渐的热起来。

  火炕除了睡觉以外,在冬季还靠它取暖。哪怕室外零下二三十度,一进到有火炕的屋里,立刻暖意融融。我们现在有很多人,睡床铺时间久了就会腰疼,甚至出现很多关节方面的问题。但是睡火炕你绝对不用担心腰疼和关节不舒服。暖暖和和的火炕保你四肢百骸舒爽健康。

  家里来了客人,一声“快上炕”,代表了主人的盛情和礼节。一方小桌,几盏香茶,在暖暖的火炕上唠着家常,拉近着亲朋之间的距离。

  人们对火炕的感情很深,后世很多农村旅游地区都有“农家乐”小旅店,而这些小旅店是不是有火炕,也是能不能招揽客人的一大招牌。如果宣传材料写有“小火炕”,那客人必定会络绎不绝。

  很多城里人总想着在农村买一处房子住,除了喜欢种点菜以外,与想睡火炕舒服舒服也有很大的关系。睡火炕是华人的传统,也是一种情怀,对北方人有着深深的养育之情。

  现如今,有许多装修工程队都开始挂在街道办下面,到街道办一打听,基本就知道大概情况了。

  包师傅带的是附近有名的工程队,其最大的特色,是搭建火炕的水平非常高,据说祖上是给宫里干活的。这事是不是真的,谁也不知道,估计连包师傅自己也不知道。

  这是老BJ的特色,几乎所有的手艺人都是这样号称的,当然,大多数人这样说也没错的,比如,祖上被宫里请去帮了几天工,那说这话你就不能说是假的。

  包师傅最近比较愁,入冬后活就越来越少,快春节了,活彻底停了,没活就没收入啊。这时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个半大的小伙子,小伙子客气的问道:“是包师傅吧。”

  “是的,我是包有贵。”

  “是这样的,我有三间房需要装修,要搭建火炕,看您这儿有没空?”

  “有的,有的,最近刚忙活完活,正有空呢。”包师傅一听来了大活,顿时精神了不少。

  江小树带着包师傅来到了家里,打开三间房门。看了一圈就提出大概的思路:三间房子,正房二间是卧室,分别要求搭建火炕,耳房做厨房、洗手间、餐厅、客厅,搭建灶台,屋顶需要翻漏、墙面重新粉刷、地面重新铺设,都需处理。

  包师傅提了一句:“要不要用金砖,全新的。”

  在老BJ坊间流传一句话叫“紫禁城的地都是用金砖铺的”。说的是故宫里铺的地砖都是用金子做的。当然这是一种讹传。真实采用的是苏州的陆慕砖窑。

  陆慕砖窑位于古城苏州东北的御窑村,御窑村原名余窑村。因余窑村土质优良,生产出来的砖特别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于是窑场被赐名为“御窑”。当年故宫装修时的地板全部采用了“御窑”生产出来的方砖。

  当年这种御窑名为“京砖”指的是专为京城生产的砖,且“京”与“金”读音相似,所以坊间逐渐流传为“金砖”。就这样一块儿砖,从泥土到金砖制成,要720天。整整2年的时间。工艺非常复杂。

  当然,老百姓用的可不能用这个,因为有这个金砖的说法,民间就出现了一些仿制的地砖,供大户人家使用。包师傅说的就是这种仿制砖。

  “行,就用这个仿制金砖。您算一下,包工包料要多少钱,需要几天。中午饭我这边没人烧,需要你们自己解决,钱也算里面。”

  包师傅量了一下尺寸,计算一下材料,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一共285元,我们6个人,需要十天时间。”

  这个年代的报价还是比较实在的,水分不多。“好,我也不还价格,就按您说的办。不过活得干得漂亮。不然我得到处给你说道说道。”

  “东家,你放心好了,都是老伙计,手上的活那是没说的。保证给你整得漂漂亮亮的。”

  江小树给了100元预付金,留了收据,约定明天开工。把钥匙留给了包师傅。

  接下来几天,江小树住在招待所,吃在小饭店,偶尔去晓市逛逛,摆个摊啥的,主打的还是旧衣服,考虑再三,觉得这个比较安全,不惹人瞩目。至于晨练,则在附近一个破败的公园。期间,把自己也好好收拾了一番,剪了头发,换了衣服,到四姐那儿汇报进展时,四姐都不敢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