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明不行,我行!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再见故人(下)

  毛海峰还在盘算怎么问出最关键的问题……对于开海禁通商,朝中到底是什么态度?

  这个问题太关键了,对于毛海峰本人来说,并不愿意与明廷翻脸,但如果朝廷拒绝,汪直就可能会率巨舰西来……没有货源,汪直也没辙啊。

  那个时候,北有鞑靼,东有倭寇……毛海峰并不希望看到这一切。

  但还没等毛海峰问出口呢,那边的徐唯学都已经声泪俱下了,弄得唐顺之实在有些尴尬……一大把年纪,不比自己小了,拉着自己衣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邓宝拉着毛海峰走到一边,低声说:“八成会许通商的,朝中也缺钱。”

  “你倒是消息灵通。”毛海峰忍不住看了眼陈锐,“你的意思是……开海禁可能还是不行?”

  站在陈锐身边的徐渭冷冷的说:“你能劝陈思盼、吴美干勿要侵扰沿海?”

  毛海峰咧咧嘴,别说陈思盼了,就算是汪直麾下他都不敢保证,最多能管束得住自己手下人。

  “如果管束不住,那许通商,倭寇来袭……”徐渭摇摇头,“难以长久。”

  “而且本朝不比唐宋,若是重设市舶司,按制乃内宦辖之。”

  毛海峰摸了摸有些发痒的鼻子,当年市舶司是如何被裁撤的,他自己是宁波人,哪里不清楚啊。

  市舶司被裁撤的原因很复杂,但太监的贪权贪财是一大因素。

  陈锐站在一旁始终没有开口,但早就对这件事有着通盘的考虑。

  明廷到最后肯定是许通商的,不放开这个口子是不可能的。

  除了朝中乏财用,海商在侧等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历史上并没有出现,或者说程度比较轻的原因。

  土地兼并。

  京师沦陷,辽东沦陷,北直隶沦陷,山东也有部分区域已经不能算是大明疆土了。

  嘉靖帝迁都南京,百官南逃,除了降鞑靼的官员之外,还有大量的官员陆续南下……要知道去年鞑靼兵力并不算充足,行军、攻击都是有重点的,并不能扫荡北直隶大部分区域。

  这么多官员的南下,首要的就是争权,原本两京是两套班子,现在缩减为一套,自然是要争的。

  其次就是土地,籍贯本就是南边的官员还稍微好一些,那些黄河以北的官员……什么都没了,其他的还能勉强带一点,但土地却带不走。

  从今年初开始,陈锐特地让段崇文打探消息,苏州、松江、嘉兴、湖州、严州等地都有类似的事情。

  手段温和一点的,多少掏一点钱,不太讲究的,那就是直接换了契约……打官司都不怕,上了县衙,原主基本上都是白契。

  土地兼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流民四起,他们也是要找饭吃的,总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饿死吧?

  而海贸就是一个口子,而且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口子。

  对此,陈锐是有着全盘考虑的,流民四起的同时,也意味着解放了很多的劳动力……能给自己提供兵源、人手等等。

  就拿金华府来说吧,平心而论,金华籍贯的官宦世家不多,如今还出仕的……还都是贫寒学子出身,所以相当部分的良田被侵吞。

  叶邦荣、丁茂写信回乡,意欲招兵,乡人踊跃……就是明证。

  那边唐顺之正在侃侃而谈,也没有什么隐瞒,将朝中的动向说的清清楚楚,说到最后,毛海峰、徐唯学都无语了,对视了眼,两人的脸色都有些奇特。

  其实这件事陈锐、沈束、徐渭等人也都听说过,非常有代表性。

  什么代表性?

  明廷那种略带滑稽的坚持,以及食古不化的做派。

  按道理来说,许开海禁通商,本应该早就出了结果,但千不该万不该,汪直让使者带来的信中有一个词用的很不妥当,“互市”。

  “互市”,自古有之,是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

  硬解释差不多就是,汪直能从大陆得到茶叶、瓷器、丝绸等大量货物,同时也能将西洋商人带来的货物输入内地。

  但问题是,俺答连续十年请求“互市”,最终攻破京师,逼得嘉靖帝南逃……这个词一出,导致朝中至今都没有下结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前半句大明……至少现在的大明是做不到的,但后一句话,崇祯皇帝颈间的那根绳子是能证明的。

  “这,这这这……”徐唯学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毛海峰也是双眼望天,心想回头得劝义父找个好的文书先生。

  场面一时间寂静下来,唐顺之、沈束两人都有些尴尬,这样的原因导致国事艰难,让这两位两榜进士都觉得有些丢人。

  半响后,陈锐打破了沉默,他懒得理会这些破事,径直道:“我手里有一批货要出手,你要不要?”

  毛海峰眼睛一亮,“多少货,什么价?”

  “生丝两百担,棉布五百多匹,各类瓷器百多箱,上好的丝绸两百余匹,还有茶叶、药材。”陈锐迅速道:“平价给你,但我有个条件。”

  这些货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都是那些番商眼红的货物……毛海峰试探问道:“什么条件?”

  “送一批货去山东登州。”陈锐沉声道:“你亲自押送,确保交货。”

  “什么货?”

  “粮米四千石,豆料两千石。”陈锐顿了顿,“交付驻守登州的山东副总兵戚继光。”

  毛海峰迟疑了会儿,毕竟是要与官员打交道,而且还是武将。

  徐渭扬声道:“戚继光与陈锐自京城一路南下,乃是生死之交,如今出身山东副总兵,驻守登州,山东巡抚不调拨粮草,有缺粮之忧。”

  “六月麦熟之前,鞑靼必攻山东,济南府、青州府难挡鞑靼铁骑,必要使戚继光守住登州。”

  邓宝补充道:“朝廷那边操蛋的很,大哥从李寿家里搜出了七千多石粮米,先送四千石过去……后面可能还要继续送。”

  徐唯学和毛海峰对视了几眼,都有些犹豫不决。

  一直没开口的唐顺之轻声道:“若成此事,或于通商有益。”

  沈束补充道:“山东巡按王德乃是温州人,与戚继光交好,到时候一份奏折入京,既然于国有功……”

  “先生放心,必然送达!”徐唯学高声道:“海峰率大船十五艘北去,陈思盼也不敢妄动!”

  陈锐看似面无表情,心里却是大大松了口气,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发愁怎么运送粮米去登州。

  四千石米,两千石豆,省着点用,够戚继光挺到七月份了。

  接下来,就要看戚继光能不能扛得住鞑靼的扫荡……青州府、济南府与他无关,但莱州府或许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