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太子 > 第四百一十七章 按兵不动

  汉中平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寻常人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此地不仅能凭着广大良田做到自给自足,更还是通往川陕的数条古道交汇之地。

  一旦将其握在手中,敌方便不得不因后勤补给的原因而放弃似阳平关一般的各道隘口,掌握者便能完全占据主动,对敌方形成近乎碾压级别的战略优势。

  便似在三国之时,蜀汉的国力要远逊于曹魏,但因为汉中在手,诸葛丞相却能想打哪里便打哪里,逼得曹魏却不得不长期驻屯重兵集团以应对蜀汉的进攻。

  又似那宋末之时,失掉汉中之后巴蜀平原便成了个四处漏风的筛子,哪怕南宋不惜重金在四川打造了一系列山城堡垒,但只能达到固守的目的,却不能分担襄阳防线的压力。

  很明显,汉中得失关乎到南方政权的存亡,若让其落在北面的手里,败亡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当然,此时明清双方的处境与当年相比多少也有些不同。

  一来满清由于人口的原因对北方的消化速度要远逊于当年的蒙、金;二来明军有沈廷扬打下的基础,在水师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两相叠加下来,就算襄阳、两淮还在清军手中,但在长江两岸的攻守之势多少带着些倒反天罡的意思,汉中的重要程度似乎也要比历史上略略低上一些。

  可说一千,道一万,这些因素终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缩小。

  若明军无法再短时间内夺回汉中,等到清廷消化长江以北之后终也就是个南宋时候的局面。

  由此,朱慈烺此番北上的最终目的便是趁清军疲惫夺回汉中,进而使大明能够将更多注意力投到有利于己方的襄阳、两淮。

  只是................

  “陛下,莫不如趁两面还没有合兵之前给豪格来上一番夜袭,若能将其破掉却也不必担心蒙古人翻出什么浪花。”

  眼见自家陛下的眉头在得到阳平关传来的消息后便再没舒展过,自成军之初便多打夜战的向仁生便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按着常理来说,他这般谋算当也有理。

  毕竟他们拥有丰富的夜战经验,选择夜袭这等混战场景自能算是扬长避短。

  可出乎其意料的是,朱慈烺在听到此言之后并没有做出太多反应,仅只是点了点头便又陷入了自己的思绪之中。

  他想得明白,攻下阳平关的那一战固然是自家占据了近乎碾压的优势,但清军在城破之后便果断撤离却也非同寻常。

  而据李过所报,当他们赶到之后清军便直接召回了攻城部队,之后便只是缩在营里无有半点举动。

  综合看来,清军大抵从最初便打着诱敌深入的算盘,准备用汉中将自家人马诱到开阔平原再依情况而定。

  若真如此,最适合豪格的战术选择便是凭着骑兵优势断掉明军粮道,在明军彻底断粮之前避免正面交战。

  此等情形之下,在广元吃了两番大亏的豪格当有所准备,自不会再摔在夜袭这個坑里。

  眼见自家陛下这般反应,随军诸将便都陷入了沉默之中,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哪怕自家陛下对向仁生的建议都不置可否之时,李过却突然站了出来。

  “启禀陛下,依臣所见汉中胜负无关紧要,只要您能安然无恙,我大明定能卷土重来!”

  话音落下,朱慈烺不由抬头看了一眼,随即便见李过直接拜在了地上。

  “臣不才,受陛下收留之恩却无相报之机,此番一时受挫,臣愿领麾下五千骑兵为大军殿后!”

  李过的话语声坚定而决绝,显然已做好了没于汉中的打算。

  不得不说,他的这番表现的确超了朱慈烺预料。

  要知道刘文秀传来的情报非常明确,自古道中杀出的蒙古骑兵当有两万之众。

  李过的五千骑兵虽也是经了南征北战的,但与自幼便长在马背上的蒙古骑兵相比却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见此情形,朱慈烺便想再说些什么,可还不等他的声音传出,却见向仁生与、梅春同时拜在了地上。

  “陛下,骑兵行动迅速当能护着陛下先回阳平关,臣请由我后军领这断后之责!”

  “陛下,我中军行动迟缓,这断后之责非我莫属!”

  随着在场三将的下拜,朱慈烺面上虽未显出什么,但心里却不免有些感动。

  老实讲,向、梅二将的反应倒没出了他的意料。

  毕竟他们一个自应天起兵就跟在自己身边,另一个在原本历史上就在应天战死,可李过归明也只大半年功夫,期间不但甚少与他接触,亦未受过太大的恩德。

  他能在此等时节第一个要求断后,的确让朱慈烺颇为惊讶。

  只是...........

  “朕什么时候逃过?”

  待听陛下之言,不单拜在地上的三人颇为疑惑地抬起了头,便连立在朱慈烺身侧的胡一青也显得惊愕不已。

  此时前有豪格所部阻挡与汉中的联系,后有达延鄂齐尔切断后方军需的到来,他们这三万人马虽还保持着不错的状态,但所处局面却已能称做绝境。

  这等情形之下,最为稳妥的法子自然是趁各部战力还未降低之前保护陛下撤到后方,却不曾想........

  是了,陛下自起兵算起便未遭败绩,此时落到这等局面自然一时有些转不过弯来。

  想到这里,向仁生却不免有些着急,其后却也不知他如何做想,往地上狠狠磕了三下便起身往朱慈烺跟前走了过来。

  “向将军!”

  “老向!”

  “噌!”

  眼见这般情形,梅春、李过被惊得一声大喊,胡一青却往前几步直接将腰间战刃抽了出来。

  可当这等局面发生之时朱慈烺却还似毫无知觉一般,除了淡淡地着三四步之外的向仁生之外,面上便再无半点表情。

  “陛下,若能送您回了阳平关,臣等便能放开手脚与鞑子死战一场,届时臣若能侥幸得存,便是千刀万剐臣也认了,”说到这里,向仁生却顿了一下,待见自家陛下还是毫无反应却又朝其他三人说道:“尔等难道要因姑息己身而陷陛下于危难之中吗?!”

  话音落下,不单梅春、李过面露犹豫之色,便是还将手中战刃抵在向仁生心口的胡一青也不由转头看了一眼。

  若换做寻常帝王,当也就顺水推舟由着诸将裹挟自己逃走,其后不论清算一番还是蒙混过关都可看当时情形而定。

  可朱慈烺终非寻常,更何况他面对这等局面也非一筹莫展,待见三将似要被向仁生说服,立时便大喝一声。

  “尔等是要兵谏吗?!”

  “臣不是,只是.......”

  “臣不敢!”

  随着朱慈烺那不算威严的声音传出,李过、梅春顿时便将头深深低了下去,而于此时胡一青手中战刃却又往前顶了一下,紧接着便连向仁生都又跪到了地上。

  “陛下,若非有您在,应天便与扬州是一般模样,此番我军腹背受敌、粮道被断,若您........陛下三思啊!”

  事情到了这般地步,向仁生的谋算自已落到了空处,可随着那支蒙古骑兵的到来,明军已然陷入了绝境之中,他终还是极为不甘地劝了起来。

  对于向仁生的想法,朱慈烺自然心知肚明,只是撇过当下局面不说,向仁生的行为已经触到了他的逆鳞,随即他便沉声说道。

  “你却得清楚,不管什么时候军中只能有一个声音,此番抗旨念你情有可原便从轻发落,若有下次定斩不饶!”说到这里,朱慈烺便顿了一下,待往其余三将面上扫了一眼他才又接着说道:“下去领二十军棍再来说话。”

  “臣......领旨谢恩。”

  皇命既出,向仁生却只能拜谢皇恩。

  说到底,他只是因心系自家陛下的安危才如此施为,此时既没有劝退朱慈烺的可能,他自也不会再行忤逆之事。

  半晌之后,受了军法的向仁生再次出现在帐外,而于此时已沉着脸思量了多时的朱慈烺却突然下了军令。

  “梅春!”

  “臣在!”

  “朕命你领本部人马直攻清军营寨。”

  “得令!”

  “向仁生!”

  “臣在!”

  “待梅春破开围城营寨之后,你部务必打通与粮仓之间的通路。”

  “得令!”

  “李过!”

  “臣在!”

  “大军侧翼便交给你了。”

  “陛下放心!”

  随着一道道军令的下达,各将皆都领到了自家的任务。

  老实讲,诸将虽因朱慈烺的强硬而暂时放弃了护他离开的打算,但若局面当真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保护大明皇帝却仍是他们心中一等一的要事。

  归到根里,此时这些命令很明显是为了解出被困在粮仓里的人马,若真能得逞,护离朱慈烺的希望便又大了几分。

  只是..............

  就当明军大营之中的气氛略有些决绝之时,位在数里之外的清军大营里却也未因援兵的到来而欢快多少。

  和硕特部的到来对明军而言真可谓是晴天霹雳,但也不知是碍着阳平关上的无数旌旗还是存着其他心思,在突入平原抵达之后这支庞大的骑军却只驻于水草丰美之处,并没有半点进攻阳平关的征兆。

  面对这般情形,包括罗洛浑在内的清军诸将自然颇有微词,可素来不擅政争的豪格却一反常态的看出了对方的意图。

  “有什么好奇怪的?蒙古人不从来都是这般模样?”

  此时大帐之中只余了他与罗洛浑二人,豪格在说话之时自也没了多少遮拦。

  当初黄台吉在世之时,他便与蒙古人打过不少交道,其间自是少不了兵戈征伐,但在打赢之后却也少不了纵横一番。

  在黄台吉的提点之下,他对这些游牧民族的特性自也有了一番清晰的认知。

  许也是居无定所的缘故,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大多没有定性。

  今日大明强了,他们便在俯首称臣的同时搞上一些小动作,明日大明弱了,他们便能毫无心理负担的与其撕破脸皮。

  此时那达延鄂齐尔既不进攻阳平关,却又拦在明军的退路上,很明显便是存着观望之心。

  若大清胜了,他们自然少不了协助之功,可若大清败了,那他们却也不至将大明得罪太过。

  总而言之,他们的盘算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好处自然可以少吃上一点,但亏却是半点都不能碰上。

  这倒也不是豪格将那千里迢迢前来增援的藩属想得太坏。

  在当年黄台吉突入关内之时,硬仗皆都是八旗本部担下,吃肉的差事却得两家一道分享。

  对于这些事情,久在前方作战的豪格自然有着极为清晰的认知,甚至还能气定神闲地给罗洛浑讲上一通。

  只是当听完了豪格的说法之后,罗洛浑虽也明白了达延鄂齐尔止步不前的缘由,但他心里却难免生出旁的疑惑。

  “王爷,关中当也能再组出一些人马,既然这达延并不可靠何不从关中调集人马?”

  话音落下,豪格却只是轻轻笑了一下,待将自己面前的茶碗重新斟满才又云淡风轻地说了起来:“你还没看出来吗?与明军交战兵力多寡并不重要,关键是得选对人马。”

  说完这句,豪格便向罗洛浑面上看了一眼,虽说此时对方面上似已有了恍然之色,但他却还是接着说了下去。

  “多铎、阿济格都是败在了明军水师的手里,若当时他们也有那种架着火炮的战船,如何能有江南、鄂中之败?”

  对于豪格的论断,罗洛浑略一费心自也能明白其中道理。

  此时他们的战场乃是这平坦宽阔的汉中平原,而关中人马却都以步卒为主,调他们过来当也只是充充数字而已,却不能将明军彻底锁死。

  反观和硕特部的骑兵却又是另一番说法了。

  不管他们会不会主动向明军发起进攻,只要有这么一支人马横在阳平关前,明军必然会军心浮动、士气大减。

  若他们能在这里多牵扯上几日,哪怕明军因着明皇的存在而不至于彻底溃散,但等粮草断绝却也只余拼死突围这一条路可走。

  届时有这般好处在前面吊着,达延的选择却也不难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