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守村人 > 第九百零四章 时间不急精服务

  大明守村人正文卷第九百零四章时间不急精服务船只往来,关键人物渡河,走一路,看到了百姓在拾麦穗。

  “已经开始收割了?”朱棡瘪瘪嘴,一脸难过的样子。

  “殿下,殿下莫急,本地的麦子确实被咱太原府的先收,华阴的也收了,同一个纬度的,咱太原那还得等几天。

  何况设备过去了,这边收完了,把地翻耕一下,设备也过去,接着种黄豆与高粱割青贮,再种冬小麦。

  咱们种不出来一年两熟的,最多两年三熟,多种一些其他的杂豆什么的,小米了、青稞了、绿豆红豆了等。”

  里长赶忙安慰,别再生病了,太原府不是山东,种完了麦子还能再种黄豆跟高粱,收成品。

  太原收完麦子,再种东西,要么是菜,要么就是不成熟就收的。

  要么种大白菜和萝卜、胡萝卜、大葱,再晚一些的话,种圆葱,明年收获,跟冬小麦一样,需要其他的地来种,不能抢主粮的。

  或者收完麦子种姜,如此可以抢一下时间,然后再种麦子,反正不能一年两茬主粮,没那个气候支撑。

  包括盐池也是一样,要么麦菜轮种,要么耽误第二年的小麦,一般会选择种小杂粮,肥得跟上。

  盐池的纬度相对高一点,比太原高,麦子收获时间早,一般早半个月,所以小杂粮就能生长得不错。

  太原种小杂粮要看天气,若是收获之前早下霜,就得在地里点燃麦秸秆熏烟,用烟把霜给冲掉。

  这是真正地跟老天爷拼,百姓和官员要有心理准备。

  实在害怕就种蔬菜,冬天挖了菜窖,把蔬菜放里保存,能吃到第二年春末,吃到大萝卜变糠。

  盐池,即运城最好拼,成功的概率大,太原……养牲畜不好吗?猪也能吃未成熟的豆子和高粱。

  “还是应天府好,一年两茬太轻松了,咱的百姓咋那么苦命?

  一部分种菜,一部分看看运气,运气好了收成熟的,运气差就割青贮。

  关键冬天黄河没什么水,无法通航,不然都种菜,还能给其他地方送去卖钱。

  等咱就藩的,咱要弄出来万亩大棚,只有拿它来对抗苍天了。

  下丘村真厉害!前面的朝代,有过冬天种菜的情况,温泉旁,或者宋朝烧一烧火道,只供应皇室。”

  朱棡抱怨了一番,转头又夸起下丘村,蔬菜大棚才逆天呢!下丘村弄的冬天可以吃樱桃。

  朱樉跟着说:“三弟安心,今年给你带了玻璃,很快就会有大棚,让你封地的百姓冬天吃黄瓜、茄子、生菜等东西,西瓜和香瓜也不会缺。”

  朱棡露出笑容:“咱便宜点卖给百姓,咱想好了,要求按照户籍买,不准抢,看产量,一家只准买多少。

  咱现在去解州的盐池,然后一直到太原府?陆路好走不?”

  “殿下不是,走不了。咱们得沿着黄河向北走,到汾水后顺河走。

  现在直接冲是五老峰的山脉,这边都是山,稍微东北一点是中条山,稷神山。

  凭咱队伍的本事,可以翻山越岭,却耽误时间,跟着河道,会路过紫金山。

  殿下,不若看地图吧!有地图的,现在乘车,这边总打仗和备战,黄河边的路平坦。”

  里长一边说着一边让人去取地图,大家坐在车上,越是战争的地方路越好。

  蓝田县到长安的路况就好,北平行省附近的路也好,南京更不用说,还有洛阳、开封。

  地图展开,朱棡熟练地用手指着路线,皱皱眉头:“还有那么远呢!近一千里,咱们一天走二百里行吧?”

  “行的殿下,其实机械已经送到地方了,一切都来得及。

  现在速度快一点,到地方之后,咱们还得四处看看,看地形地貌,以及百姓居住地的分布。

  之后针对具体的情况来安排,不然殿下何必叫着村子里的人跟你一起到此?”

  里长同意强行军,一天将近一百公里,那有河,有河就不怕,很多辎重通过水路运转。

  陆地上就是马和骡子拉车、驮人,带一点点东西,按照牲口的耐力,一天加起来走十个小时,一个小时十公里。

  主要在于跟来的牲口全是好的,挑了又挑、选了又选。

  如果不是要实地考察,当地的官员有书的,照着书里写的,看适合哪种模块,就直接拼一拼模块好了。

  人家晋王殿下不要那种,要准确定位,享受贵宾级的指导服务,细致化、精确化、科学化……

  那么赶路的时间要缩短,之后实地考察,再给出方案,这孩子也很苦的,弄到了这么个地方当蕃王。

  不是说太原府不好,而是资源利用率低,交通限制了,否则凭借煤炭就足够富裕。

  陆路交通太差,成本高,水路有季节性,不像长江。

  人家老四,旁边过去是渤海湾,走海路即可。

  “辛苦里长了,昨天晚上还忙着规划浮桥。”朱棡很不好意思地说道。

  早上起来的时候,里长给了朱樉一份浮桥的建设图,一份就是一摞,几十张图。

  四个人都知道,这是高人先画的,然后里长又照着画的,一晚上不用睡了。

  现在还要操心别的事情,自然辛苦,下丘村可以不来的,下丘村是太子村。

  “比起以前在地里刨食吃容易多了,挨过饿的人才懂得其他怕挨饿的人的心思,百姓们但凡有办法,都不会向老天爷低头。”

  里长摆摆手,别客气,老天爷不相信眼泪,咱就把老天爷打得掉眼泪,对,打哭它!

  “说得好,咱治下的百姓不低头!赶路!冲呀~~~”

  朱棡高兴了,队伍整理完毕,沿着黄河向上快速移动,等着到汾水,就转向,顺汾水前行。

  后面的船最后带了一网鱼,扔到岸上,让百姓自己取。

  于是百姓自己排成几条队,到鱼堆的地方取一条或两条鱼,抠着鱼鳃到旁边找长的草,或者柳枝,穿上带回家。

  没有人加塞,也无人多取,最多两条小一点的,大的一条就够了,渔网孔眼大,小的捞不上来。

  大明的百姓还是有良知的,在不涉及到生死的情况下,遵守人性的规则,守着底线。

  不会冲上来疯抢,更不会一个人拿很多,然后一副伱们敢碰我我就找衙役的傲慢。

  当然,真有人找衙役,这种人保证挨收拾,因为执法部门的人执法。

  大明初期不是执法人员不执法,百姓无视道德的时代,不是!

  木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