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八百六十七章 我眼里有光明

  李淳风将行李放入了宅院中,村子里不建设道院,但可以住在骊山。

  袁天罡抚须道:“其实来时老夫见过郑公。”

  张阳问道:“郑公如何了?”

  袁天罡从院内拿了一张椅子坐下来,笑道:“郑公要忧虑的事太多了,他老人家很是忧心陛下。”

  “郑公是何意思?”

  袁天罡叹道:“以往陛下还有诸多顾虑,现在陛下得了火器,才是郑公最担忧的。”

  “是担忧陛下失控吗?”

  袁天罡笑道:“原来你也想到了。”

  又是一群孩子嬉笑着从眼前跑过,袁天罡又道:“骊山是人间最美丽的一片福地。”

  张阳回道:“皇帝的权力越大,越容易失控。”

  袁天罡颔首道:“朝中的事情贫道看不懂,郑公的忧虑自有他的原因。”

  张阳又道:“袁道长能否将星辰历法教给我们的学子?”

  “嗯,他们能够领悟吗?”

  “我打算在技术院再开个书舍,书舍所教不为仕途,传授最基础最浅显的学识,一个六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读书,从始孩的年纪给他们打下数术的基础,一共为期六年,十二岁的孩子可以结业。”

  “袁道长可以将星辰历法的学识一点点传授给孩子们。”

  李淳风和李泰在院子里还忙碌着。

  袁天罡抚须犹豫了许久,没有当即答应。

  张阳又道:“若袁道长不答应,我也不勉强。”

  “嗯,就算是贫道不答应,你也可以教孩子们。”袁天罡看着蔚蓝的天空。

  张阳也抬首看向天空,干净的天空怎么都看不腻,如果现在是夜晚或许能看到漫天的星辰。

  “爹爹时常驻足看着星空一动不动。”

  不知道什么时候,女儿出现在了身侧,张阳抚着她的发髻道:“以后家里的事情不要随便对外人说。”

  小清清乖巧地点头,“嗯,那以后女儿不说了。”

  “贫道看过你与公主殿下所编写的黄历,这日月星辰的奥秘瞒不住世人的,也罢!贫道答应你了。”

  张阳拱手道:“那就有劳袁道长。”

  “你们骊山的学识与外界不同。”袁天罡看向小清清,低声道:“就算是这孩子不是贫道的弟子,你也会将一身的本领传给她。”

  袁天罡老道长叹息一声,目光多了几分落寞。

  张阳笑道:“您老先休息吧。”

  “嗯,老朽此生的造诣已到了尽头,你与公主殿下还年轻,切莫荒废了。”

  “袁道长劝告,在下会铭记在心。”

  贞观十四年,大唐的陛下常去国子监走动,大力扩张教书事业,世家这条巨鲸倒下之后,大唐皇帝征天下名儒为官,学子能通一经便可及第入仕,最差的也能成为大唐的补官。

  并扩建学舍书舍,在长安城十二县以官学而建立的书舍多达一千二百多间。

  自骊山诗篇出世,三百首诗词传遍中原,自红楼与梁祝之后,这是骊山为数不多的一册书,皇帝赐名:贞观诗集。

  长安城作为权力的中心,正在向中原展现着它的向心力。

  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学子入四方馆求学,如学有所成便可入国子监。

  这些使节称颂着天可汗,入四方馆需向朱雀门宣誓,从此忠心大唐,如那千年不化的雪山,如那天地间岿然不动的天山。

  这是张大安听从骊山的安排,制定的规矩,自入长安城求学的西域子弟,皆要向大唐宣誓效忠。

  陛下命孔颖达撰定《五经正义》,以资讲习,从此大唐有了官学正书,能够传学的书籍。

  这篇五经正义送入骊山,在骊山简陋的工业机器下开始印刷。

  宫里的雕版还未刻好,长安城一日印书已有百余卷,两个月就印出了千余卷五经正义。

  陛下赐骊山牌匾,称骊山建造为社稷利器。

  这天有个和尚来到了骊山,这个和尚法号法琳,这是个年近六十的老和尚。

  武德年间,李渊下诏沙汰寺僧,只在长安留三寺千僧,其余寺宇将僧徒放还故乡。

  当年也有道士李仲卿,刘进喜,书写十异九迷论和显正论与佛门抗辩。

  今日,法琳和尚背着竹筐拄着拐杖来到骊山村外,扶着他的小僧向这里的守卫说明了来意。

  当初慧旷和尚与崔仁师不来骊山,法琳也不会远道赶来骊山。

  法琳和尚低声道:“贫僧手里还有一封故人的书信要交给骊山县侯。”

  守卫去传话,张阳本来正在和袁天罡,李泰打着牌。

  李淳风道长不喜这种游戏,他宁可在技术院教学。

  隆冬时节,天气阴沉就要下雪,“县侯,魏王殿下,有个和尚求见。”

  李泰整理着手中的牌又道:“我们骊山向来不欢迎和尚。”

  那守卫道:“那和尚自称法号法琳。”

  “嗯?”李泰忽然道:“这和尚还活着?”

  张阳放下手中的牌,“去见见吧。”

  李泰连忙道:“本王也去。”

  袁天罡叹道:“今年恐又要死人了。”

  说罢,这位老道长收拾好牌去找河间郡王打牌。

  今年的冬季很冷,立冬时节西北风呼啸,张阳与李泰来到村口,见到了法琳和尚。

  李泰心里很矛盾,外界都说过骊山向来都是与佛门为敌的。

  却还有和尚慕名来见。

  张阳瞧着这个老迈的和尚,一见面便淡淡道:“以前也有一个老和尚来见我,后来他死了。”

  法琳身形倒是不消瘦,花白的胡须迎风荡着,僧袍随风而动。

  他用手中的拐杖敲了敲地面,苍老的声音缓缓道:“慧旷太过执迷不悟。”

  张阳双手背负,“您来见我有什么事吗?”

  法琳递上一卷纸,又道:“其实贫僧此番来长安城是要见陛下的,当年佛道之事还未有个结果,只是顺路来给县侯送信。”

  张阳接过纸张,纸张很薄用的便是宣纸,“现在少有人还在用价格过高的宣纸吧。”

  法琳低声道:“他是个守旧的人,骊山的纸张虽说廉价又好用,也有很多人钟爱骊山纸张,但他不同。”

  看着纸张的字迹,写着的是他近来走了许多地方,从河东走到河北,现在去了渤海。

  信是崔仁师写的,这位老人家现在到处游山玩水,很是惬意。

  法琳和尚低声道:“当初见到崔仁师,听他说起了骊山,其实贫僧也想问一句话,是什么让县侯如此坚持?”

  看信中都是他的见闻,说着现在的大唐的支教政策进展,张阳将信收起来,回道:“你们佛门不是向来要拯救世人的吗?对了,你们信的不是今生。”

  法琳拱手道:“县侯是在取笑贫僧?其实贫僧并不赞同玄奘的看法,当初他要西行之时,贫僧是反对的。”

  “这些事情与我无关。”

  法琳又道:“这些事确实与县侯无关,县侯想要建设关中,又要掌控关中人力,县侯之理想在贫僧比玄奘高得多。”

  “我无心与他人比较。”

  法琳念了一声佛号,缓缓道:“世人也无法与县侯做比较,现在县侯可以告诉贫僧,崔仁师的疑惑是什么,又是什么让县侯这般的坚持?”

  “贫僧当年看明白了世家的结果,他们早晚会有这一天,可崔仁师不理解,县侯给予朝中驰援散尽家财也要支持支教,或者是建设关中?”

  张阳叹道:“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法琳皱眉道:“这不是原由。”

  “因为我一身浩然正气,我的信仰坚定,我心有光明。”

  “就只是如此吗?”法琳低声道。

  “没错,仅此而已。”

  这老和尚不断摇头,又念了一声佛号,低声道:“贫僧还是没有看到骊山真面目。”

  张阳笑道:“我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能够改造世人,这就是骊山的真面目。”

  老和尚沉默了,他闭着眼像在思考。

  张阳继续道:“老和尚,你不知道知识能够改变一个人到何种地步,知识可以让人脱胎换骨。”

  “因为贫僧没见过?”

  “对,你没有见过,但是我见过,也切身体会过。”

  法琳老迈的声音再次传来,沧桑中带着几分无力,言道:“可是贫僧从未见过,县侯又是从何说起呢?”

  “嗯,县侯确实与他人不同,县侯的见地与志向都是与他人不同的,崔仁师不理解是因为他乃世家子弟出身,世家子弟也有学识渊博的,可他们都是一个样子的迂腐。”

  “现在贫僧有些明白了,县侯不是仙人,可县侯是仙人的弟子。”

  法琳继续道:“至于县侯的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仙人?这样的人真的有吗?”

  张阳缓缓道:“我出生在一个很贫瘠的山村中,是我的老师改变了我。”

  “嗯,贫僧明白了,现在可以去长安城了。”

  老和尚转身看向长安城,眼神中又有了些许迷茫,迈着迟缓的步伐走了。

  李泰好奇道:“袁道长说要死人了。”

  “他又神神叨叨的?”

  “本王也不明白。”

  法琳和尚去了长安城,他要为当年的佛道之争讨个说法。

  一个月后,骊山上,夫妻俩正带着儿子与女儿,一家子一起修建骊山的钟楼。

  小三秋这孩子还在襁褓中,他就睡在杨婶的怀中,冬日里也睡得香甜。

  “嗯,很久没有与夫君建房子了。”李玥帮着砌墙。

  “适当的劳动对你的身体恢复有帮助。”张阳将整理好的石料放在一旁。

  小心安喜欢搅和泥巴,他将不同比例的砂浆与黄泥混在一起,可以用来做涂墙用。

  小清清骑着熊大而来,“爹,法琳和尚被流放了。”

  张阳手中的动作停下,想起了之前袁天罡的话语,又道:“又要下雪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李玥也点头,“嗯,回家吧。”

  天色就要入夜时,关中飘起了雪,知晓今天王公公要离开皇宫,要来骊山照顾太上皇的起居。

  李泰亲自派人去接这位老人家来骊山。

  王公公都一大把年纪了,心说让他来照顾太上皇,指不定谁照顾谁。

  李泰先安排王公公住下,这漫天的大雪又是天寒地冻,什么事都要等天亮再说。

  第二天的早晨,关中还下着雪。

  张阳带着一篮子咸鸭蛋来见王公公。

  这位老太监住在李渊的宅院的侧屋。

  太上皇一早就要去找孙思邈他们打太极,王公公便坐在屋内,盘腿而坐的模样,一动不动像在冥想。

  张阳将篮子放下,又从炉子上拿下水壶,换了一壶凉水重新放好。

  “当初就想您老来骊山。”

  “老奴听陛下旨意来骊山照顾太上皇。”

  张阳回道:“其实太上皇不需要您照顾,近来骊山有些事情需要您帮忙。”

  “老奴只是来照顾太上皇的。”

  “无妨,您就在骊山养老挺好的。”

  王公公睁开眼笑道:“还以为县侯会来询问老奴关于那法琳和尚的事。”

  张阳颔首道:“他去长安城之前来见过我。”

  “嗯,长安城传言来过骊山的和尚都不会有好下场。”

  张阳神色纠结地喝下一口茶水。

  王公公说起了法琳和尚在长安城的遭遇,这老和尚向皇帝递上了辩证一篇,主要是为了驳斥当年佛道之争的显正论。

  后来因道士秦世英以谤讪皇帝之罪名,向皇帝进谏,将法琳和尚论罪处置。

  王公公喝着茶水又道:“其实法琳和尚是死罪,后陛下改成了流放,因他去长安城之前来见过县侯,长安就有传言说是来过骊山的和尚都不会有好下场,劝世间僧人要远离骊山。”

  王公公笑了笑,这回他的笑容轻松许多,“在老奴来看,法琳和尚不会有好下场,秦世英也不会有下场了,像他这样的人,离死也不远了。”

  “您见多了朝堂上与后宫内的事,既然您说这个人没有下场,那肯定不错的。”

  “嗯,县侯说笑了。”

  张阳将拿起桌上的陶土杯子,放在他老人家的手中,,“既然来骊山了,就好好休息,好好休养。”

  “多谢县侯。”

  “我们骊山有个体检的规矩,孙神医每年都让医者给村民体检,多是诊脉和问询,您老也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