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葬元 > 第949、950节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夜深了,殿外寒风萧瑟,霜冷阶凉。精美的宫灯下,崔秀宁仍然在伏案策划。

  宫人端上来的燕窝羹已没有一丝热气,可没有喝过一口。

  大唐皇后皱着蛾眉,手中的笔半天也写不出几个字。

  屁股决定脑袋,利益决定立场。文武之争的核心,还是对于资源的分配。

  首先是财政分配,第二是职务分配,第三是荣誉分配。

  仅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一的军警,却花了国库将近一半的钱。文官们怎么可能没意见?

  这个其实还好办。军费治安费是有上限的。天下太平了,费用就不会再增长。而且,随着国库收入继续增长,军费治安费的占比就会下降。十年之内,比例降到三分之一,是完全可能的。

  难的其实是职务分配和荣誉分配。

  乡村官吏本质上是文官,可空缺多半被退役伤残的将士占了。

  很多地方的乡正村正,都是唐刀不离身的退役武士。这些人对待县衙文官往往不够恭敬,使得在基层文武矛盾更大。

  带汉剑的乡村官吏,瞧不上带唐刀的乡村官吏。同样,带唐刀的乡村官吏,也瞧不上带汉剑的乡村官吏。

  而县衙官员,除了警堂和兵房官员,其他的都是更看重带汉剑的下属。县令们认为,退役武士根本没有治理乡村的能力,让他们做乡村官吏,只是朝廷对他们的安置优待而已。

  在县令县丞这些典型的文官看来,退役伤残武士管理乡村的能力不够。

  这些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挎着一柄唐刀,骑马瞎逛。他们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管理农事、水利、赋税。他们主要对治安感兴趣,唯恐太平无事。

  就算是乡村教化这等大事,他们也只是告诉百姓,从军怎么怎么好,当武士怎么怎么光荣,当文士怎么没出息云云。或者教授乡村少年骑马射箭玩刀子,说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习武高”。

  他们会千方百计让乡村百姓多去当地的忠武道庙祭拜,把忠武道庙维护的最好。可对其他道庙却并不上心,尤其是至圣文庙,被这些退役武士故意冷落,往往缺乏管理,门前冷落。

  再这么下去,这些退役武士管理的乡村,将来还有斯文教化么?

  可是,县衙又不能直接革了这些退役武士的乡村官职,只能行文朝廷,希望朝廷改弦更张,废除用乡村官职安置退役军警的政策。

  问题是,这政策是天子和皇后亲自定的,朝廷又怎么能废除?

  乡村官吏的职位,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文武双方都盯着,也是双方矛盾的焦点之一。

  大唐是彻底的皇权下乡,对基层的掌控,甚至超过秦汉。而由此需要大量的乡村官吏治理。

  拥有唐民身份的国民上亿,足有两千万户,九成是农户。按照平均每村一百五十户,每乡一千五百户算,大唐需要的乡村官吏近五十万,一年的俸禄开支就是一千多万银圆。

  可根据吏部的统计,这近五十万乡村官吏职务,大半是退役军警担任。而且他们的升迁通道,也和文士们没有区别。理论上,退役武士出身的乡村官吏,也能升到县令。

  这极大的触犯了传统文官集团的利益。

  崔秀宁思索很久,才决定搞出一个“五五开”。

  除了必须由女子担任的乡村司妇使,剩下的乡村官吏职位二一添作五,按照五五开的比例来分配。

  每年空出来的职位,就这么文武各半的分。

  至于升迁嘛…退役军警需要考试,才能担任县令主簿之类的文官。要是文化素质达不到要求,就只能在兵部和警部这两大系统内升迁。

  你要只是大老粗,那对不起,你不能升任县令县丞主簿这样的文官,更别说郡守之类了。

  当然,这种升迁转任文官的考试,是不会太难的。也就是相当于县学考试,比州试容易多了。

  要是你连这个考试都通不过,那就永远也别想升到县令,主簿都别想。

  朝廷上也是。兵部和警部官员,以及将领们,只有通过专门的考试,才能做高级文官。只要文化素质够了,你出身武将也可以做宰相,做御史大夫,做州牧。

  文官们要想转任武职,同样要参加武科考试。大唐绝对不允许出现宋朝和明朝那样的以文臣统兵的情况。这样的人即便懂战略,也不可能是合格的将帅之才。

  崔秀宁等于是将出相入将做了制度安排。

  崔秀宁写出这些东西之后,又加了一条:“凡七品以上文官,有三子者,必有一人报名从军。”

  宋明两朝,文贵武贱,县令就敢斥责大将。几乎所有书香门第的文臣,都禁止子侄参军,视军伍为下贱之事。

  这使得文武之间犹如天堑,几乎固化,将门就是将门,书香门第就是书香门第。将门以粗鄙无文自我标榜,书香门第以风雅斯文清高自许。长此以往,武人固然愚昧庸俗,文人也懦弱迂腐,文武俱落下流。一旦国家有事,就百无一用。

  为何隋唐以前能够自然而然的出将入相呢?因为隋唐是世族政治。世族子弟的教育很全面,优秀的子弟大多文武兼备,能放下笔就拿起刀,文武分野很小。

  这有些像是欧洲和日国贵族,文武都要学习,才能算是贵族。绝不会出现宋明那样,文武技能相互对立。

  至于荣誉分配,崔秀宁是绝对不会让将士吃亏的。和平年代,军人本来就在影响力上吃亏,怎么还能降低荣誉?

  哪怕战争再少,大唐也需要始终保持军事霸权,武人的荣誉地位,不容打折扣。这也是保持民族尚武之风的根本。

  要是羡慕,你就去从军。像将士那样苦训,流血,牺牲,或者在边疆饮风咽沙,忍受寂寞。

  能做到么?

  做不到,就不要眼红,不要哔哔。

  崔秀宁看了看自己策划的方案,虽然还是不满意,但也只能这样了。

  做大蛋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先就这么办吧。

  ……………

  两天后,大安府令李雍亲自入宫禀报一个消息。

  “老师,元军处死了欧罗巴的教皇,立了一个傀儡为新的教皇。”

  “老师所说的神罗国,法兰西国,还有那什么丹麦国瑞典国西班牙国,已经都被元军所灭。”

  李雍肃然说道。这些西方国家的名字,当然是崔秀宁在地图上告诉他们的。

  崔秀宁听的直皱眉。去年冬季,元军还在匈牙利国,可是这还不到一年,元军就占了整个欧洲大陆,真可谓攻略如火。

  李雍继续说道:“七月中,真金和阿难答合兵一处,在法兰西王京巴黎之东,与西方各国联军再次决战。”

  “联军有八国组成,除了那什么神罗,法兰西,西班牙,意大利,丹麦,瑞典等,还有西海岸的英格兰国。总兵力二三十万,已经是各国最后的精锐了。”

  “参与决战的元军最多二十万。其中蒙古骑兵最多四五万,汉军最多两三万,再就是少数降元的罗斯兵,其他的都是某某教色目兵。”

  “元军中军驻扎在巴黎之东一个很大的十字教教堂,当地人称圣母院。”

  崔秀宁立刻想到巴黎圣母院。心道,巴黎圣母院此时就已经有了吗?

  李雍露出一丝讥讽的笑容,“那些西方的黄头色目,简直就是废物,军阵呆板不说,还各自为阵,打起来乱糟糟的,只知道冲杀。”

  “元军则是如臂指使,进退有序,骑兵和火器配合的相得益彰。而且元军狡诈,还故意诈败吸引敌军追击,再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决战打了整整七八天,元军一直掌握主动,不断给十字军放血,消耗他们的士气。最后迫使损失惨重的十字军联军全线撤退。”

  “元军乘机用骑兵追击,十字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战死国王五人,被俘数人。英格兰国王逃到一个叫诺曼底的地方,被蒙古骑兵追上,用射鬼箭的酷刑处死。”

  “之后,元军攻下巴黎,烧杀抢掠,三日不封刀。元军杀人无算,城边的河流为止染红。在此之前,元军已经因为剃发令,杀了很多人,很多城镇,死尸狼藉,犹如地狱。”

  “忽必烈采纳汉奸王四郎的建议,传旨给真金和阿难答,推行剃发。要求头顶和脑后全部剃光,额前留一撮,耳边各留一缕结成细辫,丑陋不堪。因为反抗剃发令而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崔秀宁神色古怪,但不得不承认,这一手更狠毒的。

  “老师,元军还说什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日不剃发,就是反元的敌人,都要无情斩杀。如今很多人都被逼的剃发了。有个叫罗马城的名城古都,前后被杀了三次,如同鬼狱。”

  “元军中的色目兵尤其凶狠。他们见到十字教堂就烧,见到教士就杀,所过之处,令人发指。”

  “这都是两个月前的消息。如今还不知道怎样。黄头色目的硬骨头,几乎被杀光了。”

  “还有,真金占了巴黎后,下令收集船只,征集粮草,准备攻打西海岸的英格兰国。具体战报,估计要到明年才能传来。”

  崔秀宁问:“西域的元廷,还有什么情报么?”

  李雍道:“主要有两个,都不太重要。一是忽必烈打算设巴黎为西京,设罗马为南京,设莫斯科为北京,设君士坦城为中京。嗯,他已经将阿里麻力改为东京了。不过,元廷仍然将大唐北京设为大都,将和林设为上京。”

  什么?

  崔秀宁听得很无语。她想不到,元廷竟然在西方搞什么五京制。这也就算了,竟然还不放过北京与和林。

  这么说,蒙元就是七京了。

  可大唐呢?要搞空前绝后的九京制!

  “第二个消息是,元廷打算派遣使者来大唐,商议东西通商之事。他们希望,河西峡谷…”

  崔秀宁纠正道:“不是河西峡谷,是河西走廊。”

  “对对,河西走廊,学生知道了。”李雍道,“他们希望大唐能放开河西走廊,允许商队自由来往,互通有无。”

  崔秀宁冷笑:“本来,这也不算坏事。可这西域,包括河中和波斯高原,大唐是要拿下来的。就算通商,那也不是在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大唐要占一大半才成。”

  丝绸之路?李雍露出疑惑之色。

  崔秀宁解释道:“从长安到欧罗巴,自古东西方商贸要道,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和里海南岸,因为中原的丝绸以此运到西方,所以应该称之为丝绸之路。”

  所谓丝绸之路,当然是后世的学术用语,古代并无此说法。

  李雍明白了,“丝绸之路…老师此说,当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没错,我大唐要占据这丝绸之路大半。元廷就是要和大唐互通有无,那也是大唐收复西域之后的事。对了,元廷还在西域增修驿道,算是给大唐做嫁衣。”

  崔秀宁笑道:“等到他们的驿道修的差不多了,大唐就该兵出阳关了。”

  李雍道:“还有一事。东罗马国和罗姆国地盘上的百姓造反了,聚众十几万人,号称圣地军,他们声势浩大,造反的头头自称国王。元军已经派兵镇压了。”

  崔秀宁问:“是你们策划的么?”

  李雍回答:“我们只是出了一些力气,加快他们起事而已。元廷占领的其他地方,也都不安稳,波斯也有造反的迹象,我们正在加把火。元廷接下来会忙着四处镇压叛乱,根本顾不上东边。学生以为,明年是西征的绝好机会。要是等元军镇压完叛乱,再西征就事倍功半了。”

  “特察局…不,大安府正在策划更多的反元计划,很快就会提交给老师过目。西域和欧罗巴几年内都别想安稳。”

  崔秀宁提醒道:“你们策划的反元计划,要重点考虑安全。不能把我们的人搭进去。”

  李雍道:“老师放心。很多事情,都是充当外线的当地人干,我们只会隐藏幕后。就算事发,元廷也很难查到我们。”

  等到李雍汇报完情报,崔秀宁又做了一些重点布置,安排的滴水不漏。

  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崔秀宁要求所有重要的情报,都要被朝廷掌握。

  军事,政治,吏治,民生,治安,经济…大安府都要顾及到。

  再结合政事堂统计司的数据信息,做到最原始的“信息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