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数风流人物 > 癸字卷第四百一十八节 再度征服,实锤名家

  数风流人物正文卷癸字卷第四百一十八节再度征服,实锤名家冯紫英一边走,一边听鸳鸯地介绍。

  对于他来说,整个荣国府更像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了,因为原来贾家的布置安排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冯家根据需要来进行布局。

  像原来贾宝玉的外书房,就成为鸳鸯、平儿和金钏儿她们日常处理府里杂务的地方了。

  同样在荣禧堂背后原来的一大顺连间,就成了沈薛林三女处理接待和研究事务的所在,鸳鸯她们要汇报,也会选在这里。

  整个荣国府除了大观园之外的这些建筑物大体也就是给了老娘和姨娘她们以及老爹所用,另外也就是下人仆役们,即便这样依然显得十分宽裕。

  进了大观园,一样是感到变化极大。

  因为荣宁二府打通,主要变化还是在大观园和会芳园的合二为一。

  冯紫英一行是从体仁沐德院,也就是贾政的外书房背后的小门进入宁国府那边的丛绿堂的。

  丛绿堂就背对着会芳园背后与大观园连为一体的水面,现在两府打开了围墙,整个水面显得更为广阔。

  从最北端的凝曦轩到南面的丛绿堂,从东面的天香楼—逗蜂轩—登仙阁到西面的凹晶溪馆—清堂茅舍—栊翠庵,原来在两边府墙间还有零星的假山石隔着,现在府墙拆了,这些假山石也一井拆除掉,这样以来从凹晶溪馆到凝曦轩之间这一片就算是水面了。

  原来元春省亲时的画舫,向西向北可以沿着沁芳溪抵达秋爽斋和藕香榭,走柳叶渚到红香圃和蘅芜苑再过石洞,绕回来到蓼汀花淑,稻香村、芦雪广、缀锦楼、滴翠亭、潇湘馆、翠烟桥都就在这一线。

  向东可以直接从玉石牌坊那里通过沁芳桥直通入凹晶溪馆,然后抵达凝曦轩,然后再到天香楼、逗蜂轩和登仙阁这一线,可谓将整个大观园和会芳园的景点全数串联起来了。

  冯紫英兴致勃勃地建议道。

  自然没有人来败冯紫英的兴致,画舫不大,但是容纳十来个人还是绰绰有余的,画舫很快从丛绿堂一路向北,走了一个曲折盘旋的字形,最终形成闭环,而省亲别墅就在这个字的凹陷进来的这一处里。

  当然在字形的右下端和右上端,也就是东北端和东南端,分别就是从外河引入来的水被称之为沁芳溪,然后又从东南端流出,这样形成了这样一个形环状的活水。

  应该说当初设计这个大观园以及引入活水进来的匠人是花了很大心血的,单单是这引活水而入就不是一件简单事儿,关键你还得要引入清泉活水,这里边光是打点工部和顺天府的花费就不会少。

  这一趟画舫游走下来也花了接近一个时辰,画舫慢悠悠地在溪水中穿行,沿岸葱蔚洇润,草木繁盛,一行人坐在船上感受着溪面的徐徐凉风,观赏着两边的各式建筑群落,还有那池水中碧叶红莲池水清幽沁人,栏桥朱碧交错,端的是一副神仙画卷。

  便是沈薛林诸女已经走过几遍,但是这从画舫上游览的这个角度又是大不相同,看得诸女也是心旷神怡,大为喜悦。

  毕竟这就是日后众人长久居息之地,能有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那心情都要好许多。

  画舫绕了一大圈儿,最后在竹篱花障旁的白石桥边停下。

  这里怡红院和登仙阁隔若水面遥遥相望,一边是荣国府一边是宁国府,但现在合二为一若是有一叶扁舟在这里,便可优哉游哉地在这池水四周来往穿行,任意登岸,饱览风光。

  见冯紫英满脸喜色,鸳鸯几女也终于放下心,花销这么大,虽然奶奶们都十分满意,但若是大爷看了却不满意,那就功亏一篑了,好在冯紫英看了之后十分满意,辛苦这么久,总

  算是得了一个好结果。

  一直到冯紫英尽兴而归,沈薛林三女也才给冯紫英报了整个修缮维护的花销账目。

  单单是这么全面修缮一次,就花了超过三万两银子,另外还添置了一些物件,估计林林总总又花了五六千两银子。

  之前沈薛林三女还以为也就是一万两银子以内就能搞定,但现在看来,三万多两银子已经算是十分精打细算了,但取得的效果也是十分值得。

  冯紫英走了一大圈儿,进了昔日的怡红院,和诸女坐下闲聊。

  这里已经正式更名为静气书斋,壁上只挂着冯紫英自己写的一副字,虽然书法水准一般,但是胜在笔力雄健。

  ,也是取自曾国藩的名言,沈宜修和薛宝钗二女都是对冯紫英的极为赞许,倒是黛玉觉得一般。

  黛玉四下打量着书斋中的种种,都是按照冯紫英喜好来的,和原来贾宝玉所在的怡红院已经截然两样,完全找不到原来的格局了。

  冯紫英干咳一声,瞪了黛玉一眼。

  这丫头那一日自己写了这一句后就一直在说太过老气横秋,该是四十岁的人才有如此体悟,自己才二十出头,该有一些不一样的意境才是,非得要自己再写一句出来,沈宜修和宝钗和其他诸女也都是在一旁起哄,弄得冯紫英没有办法,只能应承下来。

  黛玉这文青性子,你若是不能拿出一首像样的东西来,肯定会让她大失所望,而冯紫英也不愿意在林妹妹心目中坠了自己的印象。

  可这诗词之道不是你靠闭门造车就能憋得出来的,唐宋明几代的诗词绝句脍炙人口倒是多了去,冯紫英也能记得不少,但是问题是这大家伙儿都知道,姑娘们也一样早就烂熟,自己想要剽窃也剽窃不了啊。

  也是逼得冯紫英只能在明以后的羊身上去薅羊毛,还要符合黛玉这种文青的口味,那除了纳兰性德这头羊,似乎也就没有合适的了。

  只可惜这一句乃至后续的两句都已经被冯紫英之前沈宜修时候所用,所以搜肠刮肚,还得要应景才行。

  冯紫英清了清嗓子,准备装逼。既然要做,肯定就要做到最好。

  瑞祥赶紧捧着画进来了,如奉至宝一般,小心翼翼地献上。

  诸女见此情景都是讶然,自家相公书法一般,至于说作画,似乎能用炭笔画,这一点黛玉她们都是知晓的,但是这瑞祥捧来的这幅画明显就是旧人所作,而且也非炭笔画,明显是一副宫廷山水仕女图。

  待到瑞祥将画展开来,铺设在桌案上,诸女都上前观看。

  沈宜修略微一看,便讶然道:

  黛玉也蹙眉问道。

  冯紫英大模大样地往书案后一坐,

  玉钏儿赶紧将早已经准备好的笔墨砚拿上来,认真地替冯紫英磨墨润笔。诸女见冯紫英这般气定神闲,也都大感好奇,都围了上来。

  都知道自家夫君不喜诗赋,虽然偶有绝才惊艳的名句出来,但都秘而不宣,便是沈薛林等人都得过冯紫英的,也都是珍藏在自己闺中,秘不示人,作为自己和夫君的小秘密,时不时独处在家时,拿出来品味一番,别有一番滋味。

  这两年,冯紫英忙于朝务,已经少有这种要临场发挥之举了,而且是当做众女的面来作诗,那肯定大不一般,都要看看自己夫君要拿出一首什么样的词句来。

  看这幅画的意境,却是前明宫廷画家石锐之作,空山秋雨,夕阳晚照,一名仕女孤独站在茅舍外,背向看着山景,几分寂寥,似乎还带着几分牵挂和期盼,像是在等待着丈夫归来。

  冯紫英凝神运气,略作思索,便在画上挥毫,一气呵成。。

  第一句出来众人还觉得略显浅白,但是第二句一出,便是沈宜修也觉得惊艳。

  再联想到丈夫给自己的那一句,这风格相近,一时间竞有些痴了。